1949年10月,北京上空还飘着礼炮余烟证配所官网浙江,各地的电台却在播送另一条消息——一些曾执掌兵权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已流散海外。新生政权要稳固,统一战线格外重要,于是周恩来把目光投向香港,那里的显得举足轻重。
张发奎其人,早年参加护国运动,又在北伐时统领第四军,战功与脾性一样硬。40年代中期,他在第四战区与日军拉锯,留下“粤南铁军”一说。抗战胜利后,他因与蒋介石素有龃龉而淡出核心,但资历犹在。这样一位身背“铁军”光环的老将,若能回归大陆,无疑会在军界与港澳侨界掀起连锁反应。
1950年初春,台湾当局开始“重新登记党员”。蒋介石、陈诚接连发电,言辞殷勤。张发奎看完电报,只皱了皱眉,把纸条掷进茶炉旁的竹篓,转身继续与友人在弥敦道喝早茶。对蒋氏父子的招呼,他用一句粤语解释:“无谓啰嗦。”
国民党碰壁,新中国统战部门的动作更为细致。周恩来先委托叶剑英向张发奎递出邀请,信里只谈乡情,不提政治。叶帅还特意找来当年共事的李朗如出面,希望用老同事的口吻软化对方。遗憾的是,信寄出后石沉大海,张发奎没有一句回复。
同年夏天,何香凝也写了一封信。她在文中批评了国民党高层的“反动行径”,并劝张发奎“认清大势”。言辞锋利,本意是敲山震虎,却碰了硬钉子——张发奎对亲近之人说,“旧事不必翻”。这一次的交锋让统战工作陷入停顿。
为了化解尴尬,周恩来找来李济深。李与张既是旧日战友,也是曾经的上级,知根知底。他用朴素笔调回顾北伐岁月,顺带陈述新中国军队改编现状,暗示“老友归队”绝非一句空话。档案馆保存的这封长信,至今仍能读到一句打动人心的话:“南下之路,仍需老兄共踏。”可惜,广东的信寄到香港,回复依旧是沉默。
时间推到1956年,统战部第三次调整策略,蔡廷锴登门。蔡在香港上环茶楼约见张发奎,两人自称“五虎将”仅剩几面之缘,情感牌打得谨慎。短暂寒暄后,蔡压低声音:“老张,走一趟大陆,看看也好。”张发奎轻轻摇头,只留下一句:“我两头都不会去。”坊间流传,这句话说完,他立刻转移话题谈起高尔夫球场的草坪养护,态度相当坚决。
周恩来没有放弃,又托程思远带去一张老照片——北伐时期的“师长合影”。照片上,四位老将中三人已在北京、广州任要职,唯独张发奎孤坐维港。程思远转述总理意见时很简短:“合拍续一张吧。”对话仅此一句,却重若千斤。张发奎端详照片良久,最终递还,对程说:“感谢厚意,余生只想在九龙过日子。”
从1950到1957,七年间,新中国方面先后四次更换联络人;而台湾方面的“请帖”更是络绎不绝。两边都看中张发奎的军政分量,可他始终保持香港中立,既不投蒋,也不返京。原因何在?主要有三。
其一,政治立场早被内部斗争磨损。他曾与蒋介石在“南昌劫机案”“桂粤之争”中互不相让,对任何形式的再度归队心有疑虑。其二,他对解放军的战力与纪律并不排斥,却担心回大陆后“铁军”历史被重新评估。三来,香港的经济与社交圈让他安逸,岁数已过花甲,再启奔波不合算。
有意思的是,张发奎虽然拒绝回归,却并未投身反共行列。1958年金门炮战爆发,他公开劝告台北方面“勿再挑衅”。这种态度让港英政府一度进退两难,只能默认他保持低调。1964年,他出售尖沙咀部分物业,捐款支持在香港的抗战老兵诊所,折射出一种与政治保持距离的个人逻辑。
1970年代初,中美关系破冰。周恩来再度探询张发奎意向,但消息刚到香港,老人已患重病。1974年冬,他于跑马地养和医院逝世。遗嘱中只留下简短几行字,将部分遗产捐赠慈善机构,并嘱咐后人“不涉党务”。至此,关于他“何时回国”的讨论画上句号。
回顾七年的多方接触,可以看到周恩来统战方式的灵活:从情感到利益,从信件到登门,每一步都尊重对方。张发奎的选择同样符合个人利益与时代心理——不再为任何旗帜所用,亦不愿沦为政治符号。历史没有强行把他拉回某个阵营,却让这段曲折的邀请故事成为建国初期统战工作的一个独特注脚。
盈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